學會「阿倫森效應」才能掌握人心!職場、愛情都適用:「開低走高」才能提升好感度,凡事一開始千萬別全力以赴?

學會「阿倫森效應」才能掌握人心!職場、愛情都適用:「開低走高」才能提升好感度,凡事一開始千萬別全力以赴?

  • #職場心理學
  • #人際相處
  • #愛情心理學
  • #心理學現象
  • #阿倫森效應
  • #提升好感度
  • #掌握人心

如何有效提升他人對自己的好感度,是許多人關注的課題。但好感度可不是「表現完美」就能提升,當中還牽涉到一些關於人性的「眉角」。舉例來說,倘若日常生活中有某個人總是處處與自己作對,但某天卻突然「轉性」對你釋出善意,這種態度的轉變,往往會讓我們更容易對這個人產生好感,甚至超過那些從一開始就一直對我們友善的對象。相反地,若某個人總是處處維護自己,但偶有一次不是站在自己這邊時,我們就會覺得對方很過份,甚至產生一種「被背叛」的感受。然而,明明前者只對自己友善過一次,而後者可是經常支持自己的人,到底為何人們普遍會出現這樣弔詭的心態轉變?答案是因為人性躲不過的——「阿倫森效應」。

延伸閱讀:聽過「安慰劑效應」嗎?「心想事成」是真的!從身體健康到自我成長:只要真心相信,事情就會朝其發展

6點解析心理現象「阿倫森效應」
  • 什麼是「阿倫森效應」?
  • 「阿倫森效應」的實驗
  • 「阿倫森效應」的寓言故事
  • 「阿倫森效應」的職場應用
  • 「阿倫森效應」的愛情體現
  • 如何善用「阿倫森效應」

  

什麼是「阿倫森效應」?

Source: Pexels

「阿倫森效應」(Aronson Effect)又稱作「失誤效應」(Pratfall Effect),這一心理現象是由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(Elliot Aronson)所提出。指的是人通常會對那些評價逐漸提升的人事物,產生更強烈的好感;相反地,對於評價逐漸下降的對象,則更容易產生反感。除了對他人的評價外,在自己的感受上也同樣適用。亦即人們更喜歡那些對自己的態度從負面轉為正面的人,反之,對於那些態度從正面轉為負面的人則產生反感。換言之,人們更喜歡接近那些對自己表示認可,且正向行為不斷增加的人事物;而對於正向行為逐漸遞減的人事物,則會遠離或反感。

  

Source: Pexels

這意味著,在人際互動中,採取「開低走高」的策略,即初期表現得「普普通通」或是「中規中矩」,隨後再逐漸展露自身優勢,將能夠有效地提升他人對自己的評價。相反地,若一開始便全力以赴,一下子就把標準拉得太高,那將會給予他人過高的期望,後續表現若無法持續超越初始設定的「高標準」,反而會導致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下滑。這種現象揭示了人際交往中,「態度變化」比「態度本身」更能影響我們對他人的評價。因此,掌握「阿倫森效應」,才能適時調整自己的表現節奏,並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人心。

延伸閱讀:我們都被「錨定效應」制約了!從薪資談判到購物選擇,5點解析如何利用「心理學」翻倍成功率?

  

「阿倫森效應」的實驗

Source: Pexels

為了驗證這一心理現象,Elliot Aronson 設計了一項實驗:他將受試者分為四組,並藉由給予這四組受試者不同的評價,來觀察大家對他們的想法與反饋。實驗中,Aronson 始終給予第一組受試者正面評價,並始終給予第二組受試者負面評價,對於第三組受試者則是「先褒後貶」,第四組受試者則是「先貶後褒」。你猜怎麼著?根據實驗結果顯示,大家對於第四組受試者(先貶後褒)的好感度最高,而對第三組受試者(先褒後貶)的好感度最低。由此可見,「開低走高」的積極轉變(第四組),比持續的正面表現(第一組)更能提升他人的好感度;反之,「開高走低」的遞減表現(第三組),甚至比一直表現不佳的組別(第二組),引來更強烈的反感。

延伸閱讀:你聽過「皮格馬利翁效應」嗎?6大解析愛情與職場都適用:稱讚另一半,他真的會成為你期待的模樣!

  

「阿倫森效應」的寓言故事

Source: Pexels

根據以上心理學實驗結果發現,無論是在生活、職場抑或情感關係上,若能妥善運用阿倫森效應,將能有效地幫助我們擁有更順利的人際相處,甚至還能利用其來解決生活中所面臨的難題。像是以下這則關於阿倫森效應的寓言故事,或將令你感到當頭棒喝!

  

Source: Pexels

從前從前,有一位老人想圖個清淨,便在退休後於安靜的湖邊買了一幢別墅,準備好好享受靜謐的鄉村生活。孰料某天,這裡來了一群好動的小孩,並經常在老人的別墅附近嬉戲吵鬧,聲音大得令人受不了。就在老人苦思到底該如何是好之際,他靈機一動,便對這群野孩子說道:「我一個人獨居在此很孤獨,如果你們每天都來這裡玩,我會給你們每人100元作為獎勵。」小孩們聽聞後很是興奮,心想: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,來玩竟然還能拿零用錢?想當然耳,他們更加賣力地鬧騰起來。

  

可是過了兩天,老人卻愁眉苦臉地對小孩們說:「不好意思,因為我的養老金還沒發放,所以從今天起,每天只能給你們50元了。」小孩雖然有些失望,但還是接受了這個條件,每天依舊來此處玩鬧。又過了幾天,老人滿臉愧疚地對小孩們說:「真抱歉,因為最近家裡出了點事需要用錢,從今以後每天只能給你們5元了。」小孩驚呼道:「5元?!這可不是坑人嗎?我們不幹了!」從此,老人終於能享受悠然安靜的退休生活了。

  

Source: Pexels

很有趣故事對吧?其實,故事中的老人正是巧妙地運用了阿倫森效應,以正向獎勵遞減的方式,成功讓這群小孩主動離開,著實是非常有智慧的作法。

  

「阿倫森效應」的職場應用

Source: Pexels

在職場中,阿倫森效應也同樣適用。例如,一位新入職的員工,若一開始表現平平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工作表現逐漸提升,這種「開低走高」的態勢,往往能給同事和上司留下深刻的印象,從而獲得更多的認可和支持。相反,若一位員工初入職場時表現出色,但隨後表現持平,甚至下滑,則可能會讓人感到失望,導致評價大幅下降。

  

「阿倫森效應」的愛情體現

Source: Pexels

在情感關係中,阿倫森效應也扮演著重要角色。舉一個常見的例子來說,在兩人剛認識的初期,如果某個人本來非常樸素、不愛打扮,但有一天卻突然開始好好打扮起來,就會令人另眼相看;相反地,如果某個人每天都認真打扮,只要有一天突然不打扮了,就會被嫌棄變得懶惰或邋遢了。另一個常見的例子則是,感情剛萌芽的熱戀期,一方總是會對另一方特別好,但這樣一下子把「標準」拉得太高,若交往久了沒有持續維持,甚至做出更高的行為標準,就會被對方說:「你不愛我了」、「你變了」、「你以前不是這樣的」。

  

這種狀況是不是格外熟悉呢?有鑑於此,在愛情裡,若雙方的互動能從「稍微平淡」逐漸轉變成熱情,這種積極的變化會讓彼此感受到關係升溫,從而增進感情。相反地,若一開始便關係熱烈、你儂我儂,但隨後感情持穩或逐漸減退時,則可能導致雙方感情迅速冷卻,甚至出現巨大矛盾。因此,聰明人都不會在一開始就「給出所有」。

  

如何善用「阿倫森效應」

Source: Pexels

閱讀至此,相信你對「阿倫森效應」已有一定的理解,而這意味著,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運用這一心理現象。在與他人交往時,不必急於展現全部優點,而是可以隨著關係的發展,逐漸展示自己的長處,讓對方感受到不斷的驚喜和欣賞。同時,避免在初期過度投入,導致後續無法維持,給對方帶來失望感。總之,這個心理現象提醒著我們,關係的發展應該注重漸進和積極的變化。無論在職場還是愛情中,保持一種「開低走高」的態勢,往往能夠更有效地提升他人的好感度,從而建立更深厚的人際連結。

  

加入Bella  LINE@ ,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

加入好友

cover
做自己,最時尚
DARE TO BE YOURSELF.
DARE TO BELIEVE.
Bella Logo black
Newsletter
訂閱我們的電子報,每週收到潮流時尚美容觀點
Social
Be our friend
加入 Bella 儂儂會員,可搶先試用體驗我們提供的產品
COPYRIGHT © 2025
NONG-NONG GROUP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.